长江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跨世纪的超级工程,而且它的修建设想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经过了40多年的完善和优化,最终才得以启动。然而,由于这一工程存在一些局限性,也有许多学者一直反对其修建。
目前,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建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流域的水涝灾害。但我们不能忘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长江流域的洪灾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重大问题。自西汉至清朝末期,长江流域的水灾达到了214次,平均每10年就有一次重大水灾。许多洪灾都造成了严重后果,小范围的水灾更是难以计数。洪水不仅摧毁了百姓的家园,还使得粮食歉收,导致民众饥荒。更可怕的是,洪水携带的污染物滋生了病菌,引发大规模传染病,尤其在医疗条件极为落后的古代,洪灾往往伴随着灾难性的瘟疫。
展开剩余82%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就曾在他的著作《建国方略》中提出,利用大坝来治理长江水灾,设水闸控制水流,既可以利用水力发电,也可以让船只安全通行。这一设想便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面临民族危机、战火纷飞的时期,长江的洪水灾害依然不断困扰着民众。尤其在1931年至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长江流域的荆江和汉江中下游地区曾多次遭遇洪水,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1935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江汉平原的53个市县遭到洪水淹没,洪水浸泡的农田达2264万亩,几乎等于15,000平方公里。而这个面积超过了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总面积。那次水灾造成了上千万百姓受灾,超过40万间房屋被毁,甚至有14万多人死于灾难。
1949年6月,当新中国即将诞生时,长江再次爆发洪水。长时间的暴雨导致长江流域的大范围洪灾,影响了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工作。此次洪水的灾难性后果让毛主席和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非常重视长江流域的洪水治理工作。毛主席也在诗句中表达了他对修建三峡工程的愿望:“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三峡工程的修建方案经过数十年的反复规划,才逐渐成型,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其规模庞大,修建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反对声音。1992年,中国召开了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并对是否修建三峡大坝进行了表决。最后,三峡工程的议案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通过,但仍然有不少专家对此表示质疑。
反对三峡工程的专家主要有九位,包括郭来喜、李玉光等人,他们在公开信中提出了十大质疑。郭来喜在信中呼吁全国人大代表要认真审视这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主要质疑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短期经济效益问题:三峡大坝虽然集防洪、通航、发电等多重效益,但其建设需要高达2000亿元的巨额投资,且建设周期长达17年,反对者担心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
2. 生态环境问题: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永久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对鱼类、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若无法有效解决生态问题,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3. 泥沙沉积问题:三峡大坝的建设将截断长江上游的泥沙流动,泥沙将在水库末端沉积,这将对上游和下游的地貌和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洪水灾害的加剧。
4. 国防安全问题:由于三峡大坝对国家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一旦发生战争,敌人可能会以摧毁三峡大坝为战略目标,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
尽管如此,三峡工程的建设最终还是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三峡大坝的建设已超越了许多反对者的预期,其综合效益远远超出最初的担忧。虽然这项工程并非完美无缺,但也正是由于反对声音的存在,才确保了决策的严格审查和监督。各位专家的质疑也促使决策者更加谨慎,最终保证了三峡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人民带来了福祉。
可以说,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历史的见证,它在中国乃至全球水利建设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那些曾经提出质疑的专家,我们也应该心存感激,因为他们的反思和监督,才使得这项伟大的工程更加完善,最终得以顺利完成。
发布于: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